张家港后塍镇,回不去了
走过的城镇不少,却鲜有似后塍这般只是走一遍,就深深刻在脑海里的。她像是一个历经人生百味的知性女子,优优简简、不动声色,却又令人着迷。据史料记载,后塍原名“后陈”,明朝万历年间开建。清康熙三十八年建镇,取名“后陈镇”,同治之后,始改称“后塍”。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镇。
上一篇文章: 张家港五年一学位政策明天就要实施还有一 下一篇文章: 楼面地价元张家港这里房地产项
点开音乐?边听边看
有人说了解后塍最好的方式不是看书,更不是一个人“摸瞎”寻找,而是去学勤广场听上了年纪的爷爷们讲过去的故事。学勤广场的位置很独特,恰好位于百年老街与现代乡镇之间,这或许也是爷爷们偏爱它的原因之一。为纪念革命烈士的广场下午两点的学勤广场是后塍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爷爷们总是准时聚集于此闲聊。“要拍老后塍?来来来,我带你逛一逛。”爷爷们纷纷热情的“自告奋勇“。距离学勤广场不远处,有一条被时间静止的老街,这是后塍镇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后塍中街,远远望一眼,记忆都会堆叠涌起。“以前中街两边都是商店,铜器店,五金店,还有小饭馆......人来人往的,这还是木头梁子的呢。唉~我和年轻人说这些干嘛,你们怎么会知道。”旁边的爷爷说着说着就叹了一口气。如今再看中街,满眼的落寞与荒凉,斑驳累累的断墙残垣,满目苍夷的老式平房,让人难以想象曾经的中街是多么的繁华兴盛。听仍居住在此的老邻说,时常会有漂泊在外的后塍人回来拍照,寻找属于他们的那段记忆和历史。在步履匆匆的前行脚步中,总有人选择驻步停留在时光里,街尾86岁的陶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陶爷爷的理发店“我15岁刚解放那会就开始理发了,这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个行当。想着能干几年是几年。”前些年陶爷爷因为身体原因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剪刀,最近又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以前附近的街坊都只认准这里。”正在理发的叔叔也适时插话道。出了陶爷爷理发店的门,是座后塍方圆几里都知道的大桥—通兴桥。说它是后塍的代名词也一点不夸张,过去的通兴桥由石条建成,历经多次战争,据说以前的通兴桥还能看见累累的弹痕。意为南北兴旺发达之桥/此为后来重新修建“通兴桥再往西还有个轮船码头,是通往无锡的,那时我们乘着小木船就去了。”爷爷们聚在一起,讨论着过往。如果说通兴桥是后塍的代名词,那旧时的典当行便是后塍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旧后塍的典当行,初创于道咸年纪,它见证了后塍的百年发展,典当行的历史也就是后塍的历史。只是时光荏苒,再寻不到当初繁华的证据,只有开了缝的百年木梁还在诉说曾经的故事。后塍古老的魅力总是藏着每个不经意的瞬间。在寻找典当行时,偶然经过的一家开锁店,甚至都已经传承三代,有着多年历史。虽然店名为开锁,但是73岁的蒋爷爷却有着一手修钢笔的好手艺。“我和我弟弟继承了我父亲修钢笔的手艺,只是如今修钢笔的实在太少了,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修钢笔成为了副业回到通兴桥,继续往前就是记忆中古街的延续—后塍北街。如今的北街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太多变化。一旁的奶奶指着前面的菜园子说:“以前这里和中街一样,两边都是老房子,北街现在都拆了一半了,还住在北街的就那么四五家了。”右边也曾是老房子快要支撑不住的木梁,摇摇晃晃间,全是生活的过往;锈迹斑斑的锁链,锁住的,是所有的旧时光;门头上的福禄寿喜,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的期盼。在北街的东面,走到结尾的你,能很清楚的看见曾经的供销社大楼,这是小编目前见到的最气派的供销社大楼,向世人们昭示着过往的繁荣。供销社大楼保留下来的门面
69岁的许爷爷79年就进入供销社工作,95年的时候承包下了这家百货店,将近三十年,许爷爷的店里却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沿着人民路往回走,传来了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后塍学校已在后塍屹立了上百年之久,如今仍继续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一批又一批的后塍人才从这走出。前身为崇真中学在经过人民桥时,粉红色的天主教堂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它,规模宏大。然而在后塍综合市场附近的基督教堂,与之想比,就稍显没落。///基督教/天主教继续向前,有没有闻到一股纯正的酒香?前方是百年佳酿“沙洲优黄”的制酒厂,酿制技艺代代相传,如今已有了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发酵”光是闻到酒香就已让人醉倒在街头。据学勤广场的爷爷说:“酒厂的门市部就是以前的电影院,那时放电影可热闹了,周边乡镇的人都跑过来看。”前身为电影院“而且啊,我们现在所在的人民路,以前还有集会呢,每到三月十四,后塍集会的热闹程度要你相信。”后塍的80后们一定对此尤为深刻,小时候的他们,也曾扯着父母的衣角,好奇的环顾热闹的集会,在人山人海穿梭来回。///人民路上的老房子
从学勤广场往西,还能看见保存完整的粮管所。过去交公粮的时候,后塍男女老少们齐上阵,搬搬抬抬,将准备好的粮食一板一板运到粮管所。想比与还在运行的粮站,年建立,位于后塍办医院早已关停,实行异地重建。有多少后塍人在这里出生,小时候害怕打针的你还有印象吗?对于后塍的年轻人而言,或许并没有经历过旧后塍的时代,无法与学勤广场爷爷们一样做到感同身受,但是对于年轻人而言,味蕾上的记忆总是来得更为直观。在东隆东路火了40年的草鞋底(饼夹油条),开店的黄师傅40年春秋间只做了卖草鞋底一件事,是多少后塍人小辰光的味道。他们隔壁的新新包子铺,没有悠久的历史,却也凭着一手独到的生煎包手艺俘获了附近居民的心。而与他们相聚不远的繆家面馆,最开始卖馄饨起家,这一卖便是20多年年,逐渐在老后塍人的心里扎了根。开在后塍街上老面馒头,36年始终坚持着用传统老面发酵,多年的辛苦造就了他们被后塍人民认可的口味。在老面馒头的斜对面,是开了24年的夏记面馆,老板娘徐芳川格外厉害,能记住每位老顾客的喜好
开在小学附近的后塍梅花糕,到倪师傅这已经是第三代了,每天倪师傅的梅花糕总是放学路上馋嘴孩子们的首选。在粮管所附近的永都酒家,靠着高国英和王永义夫妻两的一手卤猪蹄,使他们成为了爱喝酒的老饕们的御用食堂。虽然后塍是百年老镇,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却一点不差。开了快20年的刘兴记,却凭着出色的手艺在后塍站稳了脚跟,他们的小笼包吃过都说好。如果要细说后塍的美食,一直写两个月也写不完,他们陪伴着后塍人长大,靠着小辰光的味道,在年轻后塍人的脑海里勾勒出儿时的景象。兜兜转转走完一圈,才发觉或许后塍更像一杯茶,看似平淡无奇,与如水一般的后塍人相遇后,它散发的味道入历久弥新,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为原创文章,已申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其它平台转载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gangzx.com/zjgfz/1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