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120年前公务员考试考啥吗
位于夫子庙的中国科举博物馆从民间藏家手上征集到了甲午战争那年的“公务员”考试试卷。江南贡院举行科举考试的考卷历经年的漫长岁月,泛黄的宣纸边角虽然有些破损,但“光绪二十年甲午科江南乡试”的字迹及考试题目依然清晰完整。
当年的这场“公务员”省级考试共3份考卷分3场,第一场考“四书”、第二场考“五经”、第三场考“策五道”。“古代科举考试,历史上已有的文化知识、治理国家的能力都要考。”古代官员分工不明晰,以知府这一级官员为例,既要管军事,又要管民生、教育、农业、税收,甚至还要审理案件,所以什么都要懂,“科举考试其实就是选拔全能型人才。”
江苏状元获立“朝元”匾额
匾额红底黑框,中间刻有“朝元”两个金字(如下图马金摄),两边用金粉书“为中式戊戌科状元孙承恩立皇清顺治十五年孟三月嗀旦”。其中,“朝元”二字大气浑厚、遒劲有力。
科举时代,应考者必须跨过四大步,首先经县州级考试“童试”,考中者称秀才;再经省级考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国家级考试“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的“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其中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清朝制度规定,除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外,其他新科进士还要在保和殿进行一次考试,并特派大臣阅卷,即朝考。
孙承恩就是顺治十五年(年)朝考的第一名,称为朝元。据史料记载,孙承恩是今张家港市凤凰镇人,自幼好学,以文才著称乡里。中状元后,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
浙江考生的落榜考卷首度露面
古代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以江南贡院为例,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间,足见当时考生数量之多。然而,中榜者寥寥,绝大部分考生只能面对落榜的现实。在科举博物馆征集的文物中,有一份浙江龙游考生叶焕章的落榜考卷。这是难得一见的落卷,因为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落榜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他们一般会把印有“落卷”的首页撕掉,所以完整保留下来并被发现的很少。
以往发现的科举考卷,不是黄纸黑字就是白纸黑字,而这份“落卷”通篇全是红字。这跟严格的科举考试纪律有关。明、清两代,为防止考官认出相熟考生的字迹徇私舞弊,阅卷官不允许批阅考生的亲笔答卷。考生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再由对读官校对无误后,送交阅卷官批阅,称为朱卷。而在落卷首页上,盖有弥封所官、誊录所官、对读所官、阅卷所官等六个印章,这表示一旦阅卷出现差错,将追究盖章六部门相关官员的责任。
武状元能举起斤的石头
科举制是中国创造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科举则是中国在军事上选取武官的又一创举。想当武官,不仅要考文化知识,还要考刀、马、弓、石等武艺。其中,托举石头考的就是武官的力量,曾被武状元举起的石头就称为“武举石”。
目前,科举博物馆已征集到好几块遗存在民间的武举石。其中最重的一块,与人的膝盖差不多高,重达斤,上面还刻着“鳌头”两字。“古代获全国第一的武状元,通常被世人叫做‘独占鳌头’。”赵久明透露,这块武举石是从一户科举世家的后代那儿找到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无论在什么方面都爱讲究两个字——传承!
我们从年前科举考试的试卷就能顺延当下公考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公考是为政府选拔优秀并且适合于在政府工作的全能型人才
更是为了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促进党政干部队伍年轻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
为有志于从事政府工作的优秀青年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竞争的机会而设置的考试
从古至今对于公正公平公开的追求永远置于首位
而我们要成为公务员一定要明确政府想吸纳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自身对于国家来讲有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然后对此选拔制度怀揣着充足的信任竭尽全力的努力奋斗
争取有朝一日能够在更大的平台华美绽放。
在此,氮氮愿意助大家一臂之力!
下面有惊喜哦~咱们吉林的小伙伴们又有福了!
怎么福利这么多?!!!
没有其他原因
就是任性!
过几天我们将会在公众平台上开展一个“大转盘”的游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gangzx.com/zjgfz/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