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楼市调控重磅苏州市十四五新规划

重磅!

刚刚苏州“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出炉!

涉及苏州交通、民生、产业等方方面面

其中重点提及苏州机场

狠抓太湖科学城、独墅湖高教区等

信息量太大

注意:《苏州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是年-年苏州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举措,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一共67页的文件,包括人口、城市格局、产业、城乡融合、民生保障等,事无巨细,信息量非常庞大。下面居居给大家拎出重点,只挑有用的说。

划一波重点

1、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

2、到年,力争全市常住人口突破万。

3、完善积分落户政策,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4、加快推进电子居住证,积极联动长三角城市群积分累计互认制度。

5、推动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站联合打造全国性高铁枢纽,将苏州南站高质量打造为一体化示范区重要门户高铁枢纽。

6、狠抓太湖科学城、独墅湖高教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等为核心的创新功能区建设。

7、支持昆山、太仓、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等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研究建设苏州北-上海虹桥15分钟高速城铁专线,构建沪苏1小时紧密通勤圈;

8、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9、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有机更新,加强苏州古城及老城区,甪直、木渎、同里、黎里、盛泽等老镇区综合提升;

10、提升普高招生占比,医院数量;

11、加快推进医院医院等项目建设。

重点提及了以下交通规划

1、强化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构建快捷联系的机场集疏运通道。

2、加快推进“丰字形国铁网+一环五射城际铁路”格局建设,推进苏淀沪城际铁路、苏虞张线市域(郊)铁路建设,以网络化铁路通道提升连通能力。

3、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站联合打造全国性高铁枢纽,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4、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苏州南站高质量打造为一体化示范区重要门户高铁枢纽。

5、加快太仓站综合客运枢纽改造,打造成为跨江融合、沪苏同城的临沪综合枢纽。

6、支持昆山、太仓、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等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机场、港口航道、铁路、公路以及邻接地区地面衔接,设立高铁苏州北站塘河动车所,研究建设苏州北-上海虹桥15分钟高速城铁专线,构建沪苏1小时紧密通勤圈。

重点提及了以下区域

1、汇聚创新之源。狠抓太湖科学城、独墅湖高教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等为核心的创新功能区建设。

2、优化苏相合作区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进程,推进苏州工业园区与常熟、张家港等合作园区建设。

3、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全力集聚高端要素,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

4、支持苏州高新区打造创新资源最集聚、创新生态最活跃、创新协同最高效的产业科创主阵地,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依托,高起点建设太湖科学城和西部科技生态城;

5、支持吴江区厚植民营经济优势,擦亮“乐居吴江”品牌,以苏州南站为核心,高质量建设南部综合科创高铁新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6、支持吴中区“产业强区、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坚决扛起“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使命担当,以太湖生态岛为金名片,加速形成“生态+创新”鲜明底色,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范例;

7、支持相城区努力实现“后发先至”,打造苏州市域新中心,建成长三角乃至全国数字化发展第一区,以苏州北站为基点,推进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支点建设,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先导区;

8、支持姑苏区做优行政和文商旅中心,做强教育医疗高地、科技创意高地,做精苏式生活典范,持续高水平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9、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强化姑苏区、高新区狮山、园区湖西、相城元和、吴中长桥、吴江松陵以及县级市重点镇、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要功能片区更新改造。

10、聚焦沪苏同城化。全力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高标准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先导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与上海共建国际性枢纽集群,建设联动上海的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组织中心。

关于人口、人才、民生方面

1、到年,力争全市常住人口突破万,服务人口万左右。

2、健全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增强城市人口资源吸附力。

3、加大创业支持。增强青年人才来苏工作、落户便利度,简化落户和居留流程,完善人才乐居政策,确保优秀青创项目落地,吸引国际人才来苏就业创业。

4、加快推进电子居住证,简化市域内居住证转换办理手续。积极联动长三角城市群积分累计互认制度,落实跨省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

5、提升普高招生占比,医院数量;

6、加快推进医院医院等项目建设,提高办医质量。

7、优化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优化城市用地供给结构,适当扩大住宅用地比例,满足常住人口住房用地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形成符合市情、购租并举、供需平衡的住房保障体系。

更多精彩楼市政策分析,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gangzx.com/zjgny/16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