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军工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三条主线布局军
作者:中信证券高嵩周栎伟
四、主线三:民参军——潜在领域空间巨大
军民结合包含“民参军”和“军转民”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所谓“民参军”,即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或者以民品为主的国资进入军工行业。由于民营企业决策效率相对较高、成本控制较好等原因,在通信、电子、导航、通航等技术更新较快的领域,民营企业拥有一定优势,未来可能出现市值较大的优质公司;民营资本则可通过入股国有军工企业的方式进入军工行业,由于体制原因,具体方式可能表现为国企/研究所改制过程中允许员工持股或引入外部民资、民营资本在二级市场参与国企融资等;以民品为主的国资进入军工行业则表现为产品向军工领域拓展或者通过收购大股东旗下的军工相关资产完成向军工行业的跨越。
二是军用技术民用化。未来5年潜在空间巨大的应用领域包括北斗导航、通用航空、大飞机制造等。
就这两个层面而言,我们认为“民参军”层面对于投资的意义更加重要。(1)军工企业多数属于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在高端技术方面占据优势,但在普通民品制造领域不具备成本优势,此外从事民品业务对于军工上市公司而言弹性相对较小;(2)从事军品生产或转型进入军工配套的民品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军工业务对公司的业绩和估值均有显著影响。
(一)美国经验:军民结合对强大国防功不可没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军事技术的商业化高度重视,通过军事技术的商业化,催生了民用航天、半导体和卫星通讯等新兴产业。冷战结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削减了军费开支,国际军工市场出现萎缩的态势。在这种情形下,美国一方面要保证对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使美国继续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制造和工艺技术、先进材料技术、软件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里保持优势;另一方面,美国要通过“军转民”将相对过剩的军工生产能力消化掉,同时保留军工生产的核心能力;最后,美国希望通过“民转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降低军品的生产成本。
基于以上因素,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国防转轨战略》中提出“建立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国家技术与工业基础”的军民融合政策,要求未来军民两用技术占比达到85%左右。
美国军工企业在民用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成功,其资本和技术获得有效扩张。如波音公司在C-军用运输机基础上发展出波音飞机,在竞争C-5军用运输机项目失败后,波音公司直接将技术用于波音的发展。雷神公司主要产品“警惕之鹰”机场保护系统既可用于战时机场的保护,也可用于平时机场的安检、反恐等方面。GE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和大型发电机等领域均保持全球领先的位置。
进入80年代之后,“民带军”的效应越来越重要,民用技术日益引导军事技术,很多先进的武器系统开始依赖于民用部门对技术先进的部件的生产。许多民品制造企业承担了美国的军品生产任务,这些军品包括从普通军用物资到军用卫星、精密核弹头等核心产品,并且美国每天有95%的军用通信是在民营网络上进行的。虽然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大型军工集团瓜分了国防部订单,但这些总装企业主要负责设计、总装和测试,与之相配套的民品转包商则多达5万家,这些转包商承担了美国大部分军品、军品零部件及相关基础件的生产制造任务。
(二)“民参军”未来有望催生较大市值的公司
近年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军民资本进入军工行业的态度持续放松,政策从“允许”到“鼓励”再到“推动、引导”,民营资本入股军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获得军品资质的门槛持续降低。
从民企的实力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已有超过8万多家高新技术民企,产值超亿元的有多家,并且部分企业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均达到或超过了军工标准,而目前能够参与装备科研生产的尚不足1%。因此我们判断,随着军队采购体系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优质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配套体系,一方面有助于改善目前A股军工板块的盈利水平、提升板块活跃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倒逼国有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gangzx.com/zjgzx/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