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张家港精神

朗读:晓澍苏州诗朗诵协会会员

说起张家港精神,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十六个字。从字面上看,朴实无华,并无特别之处。其实,以笔者亲历张家港精神的初创,重温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张家港精神的秘笈就在于“拼、博、压、争”四个字,即急起直追的“拼”、不留后路的“博”、层层传递的“压”、有胆有识的“争”。

01急起直追的“拼”

“拼”是一种精神状态,体现的是敢于亮剑的精神。

年底,56岁的秦振华被破格提拔为张家港市委书记。当时,张家港市的经济总量是苏州六个县市中的“小六子”,排名垫底。“没作为就没有地位,我上苏州开会,张家港的席位排在县市最后。我去兄弟县市学习,人家都看不起的。”回忆起当年,秦振华如是说。面对组织的信任,张家港如何逆袭?秦振华急了,浑身充溢着“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但自己一个人急有什么用?要上上下下一起急。秦振华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分析、比较了张家港的短板和劣势后,在全市人干部大会上,秦振华响亮提出了“三超一争”(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样样工作争第一)的目标。一石激起千层浪,虽说拥护者不少,但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他要超我们,拿什么超?是在吹牛吧?”有好心的领导找到秦振华:“把‘超’改为‘赶’吧,好留点退路。你年纪也不小了,刚提了个正县级,别闹个鸡飞蛋打!”一听这话,秦振华火了:“什么级不级?不发展才真着急!”说干就拼。秦振华先是统一了全市干部的认识——“无功即为过,发展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接着,整肃了全市干部的作风——“一个声音喊到底,一门心思干事业”。在抓好这两件事后,明确责任、任务到人;用人所长,大胆用人;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选票看实绩。一大批作风实、能力强、水平高的干部,甚至是企业管理者、经理人也被提拔到了重要岗位。

年4月10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召开

“三超一争”誓师大会

此后,他真是拼了,把官帽子拎在手上,雷厉风行,事不过夜。招商引资、对上争取、现场办公……但凡关乎张家港发展的关键场合、重要节点,都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把一天当两天过,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在他的率先垂范下,张家港的干部,人人实干,个个拼命。

正是凭着这股只争朝夕、急起直追的“拼”劲,张家港面貌大变,深水港通航了、保税区建成了、大项目进来了、大马路通车了、企业红火了、城市干净了、民生改善了……不到三年时间,张家港一举夺得苏州市工业、外贸、精神文明三个金杯,列全国百强县第二位,全省第一位,实现了“三超一争”的目标。这下,兄弟县市坐不住了,激起了反超张家港的冲天干劲,苏州从此不再平静,《人民日报》盛赞苏州“跃起了六只虎”。

中央媒体掀起学习张家港经验的高潮

02不留后路的“博”

探究“博”字字源,其本意是搏斗,意为博弈、博得。最能体现张家港人“博”劲的,是这样一个案例。

本世纪初,一场被称为“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的壮举启幕。一年半后,一家德国百年老厂蒂森克虏伯“凤凰”钢厂,漂洋过海来到沙钢,在平坦的长江平原上,一个螺丝不差地重新组装,并生产运行。运来的设备总重达25万吨,外加40吨详尽解释重组过程的文件。

当时下如此大的决心,需要何等的勇气?假如设备安装调试不成功,意味着买回的钢厂就是一堆废铁,60亿资金、上千名工人的血汗打了水漂不说,还会酿成让业界、老外耻笑的乌龙事件。但沙钢总裁沈文荣义无反顾,放手一搏。他说:“搞不成,就搞个警示后人的展览馆。”说归说,干归干。沙钢派出的近名工人,在蒂森克虏伯25个足球场大的厂房内,搭起临时宿舍。整个夏天,工人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12小时,招致了当地法律的干预。凭着这股干劲,让原本最快三年才能完成的拆装,缩短了一半进程,把德国人给震住了。

花园工厂

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JamesKynge)所著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一书,对沙钢收购德国钢厂作了详尽描述。其中有一段写道:在中国工人离开前夕,柏林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发表讲话,“中国人在德国以洗盘子和开餐馆出名”,外交官说,“我们的企业想在这里开展业务时,有时仅仅是为了约见对方一面,就得低声下气。但你们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中国人争了光!”

可以说,没有张家港精神的“博”劲,就不会完成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一个“博”字,成就了今日全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世界五百强前位的沙钢。

03层层传递的“压”

所谓“自加压力”,就是自觉加压,自我加压;压力层层传,人人有压力。

秦振华对干部要求极严,言出如山,说到做到。下达任务,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现场办公调研有一个习惯,即带上组织部长,一旦哪个干部工作懈怠或未完成任务,立即现场免职或调换岗位。有不少干部因工作不得力而“中枪”。时任环保局长因监管企业排污不力而被现场免职,便是其中之一。

“以实绩论英雄”“不让做事的人受气,不让不做事的人神气”,这是秦振华常挂在嘴边的话。如此一来,那些混日子的干部,一天都混不下去了。张家港的每一位干部都铆足了劲,一心扑在工作上,唯恐出差错,唯恐干不好。“五加二,白加黑”,放弃节假日,自觉夜办公。深夜灯火通明的一幢幢机关大楼成了张家港一道最美的风景,让外地参观者惊诧不已。

当年,在张家港的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秦来电话。”一旦接到秦振华的电话,那一定是交办的工作没做好,出了差错,抑或是属下犯了错误,被连带追责。遭训斥是小事,闹不好乌纱帽就丢了。

年,杨舍镇领导规划建设(左一为秦振华)

(蔡春林摄)

干部有了这样的压力,何愁干不成事业?张家港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04有胆有识的“争”

听说国家开放办准备在全国建几个保税区,这样的机遇怎能错过?秦振华立马跑苏州、跑南京、跑北京,向领导们陈述张家港建保税区的有利条件,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可建保税区哪有这么容易,具有优越港口条件的省会城市在争、地级市在争,这朵花凭什么落在张家港?秦振华连着三晚没睡着,盘算着如何先下手为强。听说几天后,李鹏总理要到常熟开会,岂不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请总理到张家港看看。可看什么呢?秦振华立马让港区镇修通了一条直达江边芦苇荡的便道,打算请总理到江边看看。

张家港保税区成立大会

年5月24日,在长江边,秦振华向总理汇报了建保税区的有利条件和设想。或许是秦振华的决心,或许是长江深水不淤港的天然优势,总理说了一句“把东边的河开开阔,把西边的路做做大”,回去后题写了“张家港保税区”六个字。既然总理表态了,岂有不干之理?秦振华带人一边跑审批,一边搞拆迁。不到三个月,完成了4.1平方公里内户居民动迁,并安装了隔离围栏;不到8个月,实现“五通一平”,封关运行,打造了震惊中外的“张家港速度”,争来了国内首个内河型保税区,争来了张家港发展的重大机遇。

年张家港保税区成立

张家港人敢“争”、会“争”,不只体现在保税区这一件事上。从虹桥机场接来的外商问秦振华:“秦先生,到张家港要几个小时?”秦振华答:“两小时。”实际上,当年上海到张家港还没有通高速公路,都是泥石路,至少得四个小时。怎么办?为争得外资,秦振华利用深夜车少人稀的有利条件,安排警车开道,硬是在两小时内把外商接到了张家港。

困难再多不言难,压力再重不低头,挑战再多不服输。敢为天下先,信奉“争”字诀的张家港人,一旦看准时机,就大胆干、大胆闯,一直奔跑在“争”的路上。通过争,争来了人才;通过争,争来县级市首家沿江万吨级码头的开发权;通过争,争来了美国陶氏、雪佛龙、杜邦、道康宁等十多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大项目落户张家港;通过争,争来了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28个全国第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精神如炬,文明似光。审视张家港这片土地书写的答卷,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也被赞作“一部精神成长史”。十六字也好,四个字也罢,核心只在于一个字——“干”,其演绎的“家国情怀”,折射的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印证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颠扑不破的真理。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gangzx.com/zjgfz/12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