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专题研究报告揽储能力重要性凸显,

(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袁喆奇)

一、监管持续规范,核心负债能力重要性凸显

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由上浮倍数改为加点,进一步规范行业存款竞争中所存在的不当竞争行为,过去两年间,监管对于整个存款竞争市场的规范力度远超以往,包括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定价弹性比较大的产品都面临政策约束,导致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群体揽储难度加大。除监管约束外,银行存款的增长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短期方面,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对存款派生带来一定制约(央行口径21年前5月对公存款净减少亿),长期来看,经济增速的放缓与居民财富的多元化配置也都会对存款增长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对银行而言,未来核心负债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1.1监管引导行业规范存款竞争环境,高息揽储行为受到限制

存款利率上限定价机制改革,中小行揽存压力加大。年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立。我们认为存款利率上限定价机制的调整,主要是针对过去按照存款基准利率倍数确定的利率上限下,个别银行利用长期存款利率较高的问题,通过多种不规范的所谓“创新产品”吸收长期存款的高息揽储行为。

过去两年间,监管对于行业存款竞争市场的规范的力度远超以往,包括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定价弹性比较大的产品都面临政策约束,存量规模大幅压降。

结构性存款:截至年5月末,全国性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从年末的4.3万亿压降到1.4万亿,地方性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从年末的2.1万亿压降到1.2万亿。

互联网存款:过去几年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为银行进行线上导流,提供存款产品购买渠道和入口,借助“开放性、异地客户为主、客户黏度低、操作便捷、支取灵活、收益高、门槛低”的特征,互联网存款快速发展,成为部分中小银行的主要存款获取渠道之一,但存在高负债成本、异地经营、流动性错配等问题,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隐患。年1月15日,针对互联网存款业务发展过程中部分银行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全面叫停中小银行第三方平台存款业务,给中小银行带来了负债端的存款获取压力。

1.2总量流动性收敛,银行揽储压力加大

流动性边际收敛的环境下,信贷投放力度减弱导致存款派生能力下降。在总量流动性边际收敛背景下,21年以来银行负债端存款的派生受到影响,尤其体现在对公存款的获取上。央行口径,1-5月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量仅为5万亿(vs10万亿,年1-5月),对公存款更是呈现负增长,累计净减少亿元。分结构来看,中小行的对公存款余额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5月末中小行的对公存款同比增速仅为3.7%(vs6.7%,)。

主动负债成本抬升,银行负债端压力加大。流动性环境收敛也给银行负债端成本带来压力,此前对于部分存款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行而言,更多通过同业负债实现扩表,但21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流动性环境边际收敛下,市场利率整体上行,也助推了银行同业成本的抬升,银行同业负债成本普遍高于年。

1.3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银行存款的竞争压力或将延续

除了流动性环境的收敛和监管对高息揽储的限制,从长期看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也给银行存款的派生带来压力。从存款总量过去的增长情况来看,尤其是企业存款,基本与经济增速强相关。近几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银行存款的增速整体下行,长期看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仍将逐步放缓,可以预见银行存款增速也将维持在相对低位,因此在总量增速收敛的环境下,个体间核心存款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居民财富的多元化配置,给银行存款的吸收带来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提高,居民的资产配置愈发多元化,个人金融资产中的存款的增长明显慢于所持有的股票、公募基金。存款资源分流明显,导致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根据IMF的数据显示,年末国内居民储蓄率45.7%,较年下降5.2pct,长期看包括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可能驱动这一趋势延续,给银行的存款获取增添压力。

二、上市银行存款竞争格局分析:两头优,中间弱

我们发现银行间存款的竞争格局整体呈现出两头优、中间弱的局面,具体来看:

1)大行和农商行存款基础优势显著,体现为存款对负债端更多的支撑以及更低的存款成本率,其中工农中建的存款成本率整体在1.5%-1.7%之间,为行业内最低水平,农商行中青农、苏农、紫金、渝农商均在2.0%以下(vs2.13%,行业算术平均)。

2)股份行、城商行的存款基础相对薄弱,负债端存款占比较低,存款成本普遍在2.0%-2.5%之间,在行业中高于大行、农商行,但依然有表现较好的个体,如招行、宁波、成都的存款能力突出,招行年存款成本率为1.55%,行业内仅次于农行。

2.1存款的“量”与“价”:大行、农商行存款基础优势显著

银行的存款基础主要由量和价两个维度衡量,量方面更多体现为负债端存款的占比,即存款对负债端的支撑力度,价格方面更多体现为获取存款的成本,综合量和价格两个维度,透过20年年报数据,我们发现银行间存款的竞争格局整体呈现出两头优、中间弱的局面,具体来看:

1)工农中建和邮储在内的五大行负债端基础优势明显,负债端存款占比明显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存款成本率也是行业的最低水平,以农行为例,年末存款负债端占比达到82.6%,而存款的平均成本率仅为1.53%,为上市银行最低水平。

2)农商行整体负债端存款占比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存款成本率仅次于大行,因此存款基础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个体来看,青农、苏农、渝农存款基础优势突出,年存款平均成本率分别为1.85%/1.87%/1.97%。

3)股份行、城商行的存款基础相对薄弱,存款成本率较高且负债端存款占比较低,但依然有存款能力突出的个体,如招行、宁波、成都,其中招行年的平均存款成本率为1.55%,上市银行中仅次于农行。

2.2存款结构比较:对公是存款的压舱石,零售决定个体差异

对公存款的占比大于零售,大行、农商行的存款结构更均衡。银行的存款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银行存款的竞争策略和能力,因此也决定了银行存款成本水平的差异。从上市银行存款的对公/零售占比情况来看,我们发现:

1)从上市银行的存款结构来看,对公存款占比普遍高于零售(行业平均为60%vs40%),也印证了虽然行业在不断加快零售转型,但对公存款依然是银行整个存款的压舱石。

2)存款基础优势明显的大行、农商行,存款结构相对均衡,零售存款占比高于同业,大行中建行、农行、邮储的零售存款占比甚至超过了50%,农商行的整体零售存款占比也明显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其中渝农商行零售存款占比接近78%。

对公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活期存款,大行、招行的零售活期表现突出。此外,银行存款的成本差异和活期存款的占比息息相关,我们进一步对各家银行的活期存款结构进行拆分,发现:

1)贡献活期存款最多的是对公存款,年行业对公活期存款在总存款的占比平均水平达到31%(vs11%,零售活期存款占比)。

2)零售活期存款在总存款的占比差异较大,大行的零售活期在总存款的比重在20%左右,领先其他类银行机构,其中邮储银行零售活期在总存款的占比达到了28%,而股份行和城商行中除了招行外多为个位数。

3)股份行、城商行的对公活期存款在总存款的占比较高,普遍在30%左右,个体来看,杭州银行、北京银行、青岛银行达到了40%以上,反映了城农商行的核心存款更多来自于对公业务的派生。

4)农商行零售活期占比相对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但对公活期占比活期在存款的占比较低,反映了业务结构的差异。

2.3存款定价能力分析:零售定期存款的差异更大

零售存款定价的个体差异更明显,大行在零售、对公的定价上均有优势。具体分零售、对公来看银行的存款成本率,我们发现:

1)对公存款的整体定价明显低于个人存款(1.90%vs2.48%,行业算术平均),这与对公活期率更高的结构特征相匹配。

2)个体间对公存款的定价差异较小(普遍在1.8%-2.4%之间),大行和农商行整体较低,在1.2%-1.6%之间,股份行和城商行集中在2.0%左右,其中重庆、浙商、南京三家对公成本率较高。

3)零售存款的定价差异较大,招行年个人存款成本率1.22%,为行业最低水平,大行储蓄存款成本率在1.5%-2.0%,股份行、城商行除了招行外都在2.0%以上,其中重庆、浙商银行的个人存款成本率接近3.5%。

活期存款的成本率个体间差异并不大,但存在个体银行活期价格较高的现象。通过年零售/对公存款的活期和定期成本率的比较,我们发现:1)银行零售存款的活期存款价格差异不大,但也存在个别银行活期存款成本率较高,如浙商、长沙。2)银行对公存款的活期价格差异相对较大,郑州、平安、紫金的对公活期成本率在0.6%左右,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股份行的对公活期成本率相对较高,如宁波、中信、浦发。

存款成本率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定期存款的定价上。相比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价格个体差异较大,具体来看:1)零售定期的存款成本率差异较大,整体存款定价有优势的银行零售定期存款定价水平更低,如大行、农商行普遍在2.5%-3.0%,股份行、城商行大多在3.0%-4.0%,但存款基础有优势的招行、宁波个人定期存款成本率处在可比同业的较低水平。2)对公定期存款的成本率差异与零售定期相比较小,但大行、农商行的整体定价水平依然处在行业低位,多在2.5%左右,股份行、城商行普遍高于大行50BP左右,其中宁波对公定期存款成本率仅为2.23%为行业最低水平,而重庆、长沙、郑州等对公定期存款成本率在3.4%以上。

2.4动态分析:个体间存款表现差异较大,零售存款扩张快于对公

进一步结合存款动态的增长和成本的变化来看,我们发现零售存款的增速快于对公存款,除了低基数效应外,也与行业加快零售业务转型的趋势相符,另一方面,个体间存款的表现差异较大:

1)大行高基数下增速慢于中小行,但建行、邮储的存款增长速度依然快于行业平均,而中行、交行的存款成本率改善最为明显。

2)股份行中招行表现依然一枝独秀,而平安和兴业的存款成本改善幅度最大。

3)城农商行的存款年实现了高速扩张,但更多通过成本抬高换取。

个体间存款表现差异较大,高价策略下中小行的增速靠前。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gangzx.com/zjgqs/15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