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条公共素养带一个有家教的孩子出门
这是坚持原创的童书妈妈第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
童书妈妈三川玲也找得到我古人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眼下的中国却并非如此。如今中国社会越富裕,消费力越来越强,但常常给人“富而不贵”的印象。
他们不排队,争先恐后;他们在博物馆美术馆大声喧哗;他们在凯旋门大声议论“香榭丽舍也不过如此”;他们听任小孩在外国地铁车厢里面拉屎;对机场工作人员呼来喝去,花了钱就好象就是大爷;在爱琴海的邮轮上,所有的外国孩子都安安静静看书聊天,独独中国孩子不停去买冰淇淋蛋糕(好像永远都吃不饱),而最后又剩一大堆在桌子上不收拾……每逢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同胞都特别尴尬;我也常常在网上看见有人问:这些人的父母难道都没有教过他们吗?他们的家教去哪里了?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从美国回国定居,她的儿子是百分百中国人,在美国出生长大,现在北京一个国际学校读书。我的朋友说,学校里的孩子有些是在中国长大的,有些是在国外长大的,虽然都是中国人的面孔,但不用开口说话,她就分得出哪些是前者,哪些是后者。“比如,经过一个大门,如果打开大门,让别人先走,自己最后走的孩子,一般是在国外生活的时间比较长的。”
我把这个事例讲给其他人听时,很多人大约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做到,都沉默不语。有人跟我说,这些做法,其实从来没有人来教我们,学校的思想品德,教的都是扶老太太过马路;我们的父母辈只教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竞争过别人,要当公务员,没有人教我们这些。
世界越来越融合,人们之间互相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可以说,未来的世界,必然将是一个跨越国界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不应该因为贫富强弱、疆域大小、文化习俗等等而遭受不同的礼遇。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最为基本的交往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应该从小学习,如何从人性最为基础的地方,尊重别人,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我们可以语言不同,我们可以文化不同,我们可以有不一样的肤色和传统,但是,无论我们生在哪里,最终都要成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都要拥有最基本的公共素养。这些,是可以统一的。
这的确是我们孩子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教养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公共素质,也是我们家长最应该进行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未来国民素质的一部分。
今天,我试着把这些我们从来没有系统教过的东西整理出来了29条,与大家分享。当然我也真诚地欢迎各位来补充,补充得越完善越好。
希望新一代的中国孩子在我们手里长大后,不会有人再说:你父母是怎么教你的!你有没有家教!你们中国人怎么这个素质!
这29条公共素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做人的底限,也是行为规范的全世界都通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的任何行为,以不影响他人为基本准则,这是对人的起码要求;第二部分是自我形象,谈孩子们的穿衣吃饭等行为礼仪;第三部分是“落落大方,与人为善”,这是绅士淑女的一部分,做到这些,需要孩子们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和付出,会让我们的世界温暖而美好。
*
不影响他人权利为底限原则
“1、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跑来跑去,有些不能拍照就不要拍照。以上这些公共场所,皆不能大声喧哗;遇到有人要讲给较远处的朋友,请悄悄跟上朋友后小声地讲,不能喊话。当然,不管是大人小孩,都不应该跑来跑去。原因无他,会影响他人。
有些场馆可以拍照,有些不可以,这需要看每个馆的规定。有些馆有些展品热烈欢迎拍照,可以让作品流传得更远;有些不能拍照,一般是两类原因,一是照相对展品有损害;二是保密之用。对展品能否拍照的权利在展览方手里,而不是观众手里,所以最好遵守规则,把时间用在好好欣赏展品上,而不是能不能拍照上。
“2、公共空间不吃东西,尤其是密闭空间,尤其是带气味的东西。香港地铁进站时,会有大幅的标语写“进入地铁忍忍口”,不要在地铁里面吃东西。为什么呢?你可以想象一下拥挤的地铁车厢里面有人吃大葱包子、榴莲时候,其他人的感受,真是逃无可逃。饮料油汁泼洒弄脏地面或椅子,食物渣渣嵌入地缝,都会加速公共设施老化丑化。在一个油渍斑斑的车厢里面,除了自己的感受不好之外,任何人都会觉得这个城市的市民素质低下。除了地铁车厢,公交车厢,电话亭,电梯间这些密闭空间都最好不要喝饮料和进食。只要家长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忍,并做好示范,孩子们都能忍住的。
在国外,如医生、理发师等,口气会冲着别人的职业,是严格规定,吃大蒜大葱等有气味的食物之后,不能上岗。必须清洗干净口腔,最好嚼一嚼口香糖,或者喷喷清新的口气的喷雾。即便没有吃有气味的食物,也尽量错开自己的口气喷到别人口鼻方向。相信除了自家婴儿的口气,没有人喜欢闻别人的口气。
“3、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站起来,不要交谈评论。看电影有些小孩子会不由自主站起来,如果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肯定看不到,也只好站起来;有些小孩故意去挡放映的光线,在屏幕上留下自己调皮的身影,这在电影结束时候可以玩一玩,中间放映过程这样做就太影响他人了。
也常常有人在观影的时候大声评论、剧透,无论说得如何高明,都让人不但不佩服聪明,而且心生厌烦。
当然,应该将手机等物品开静音,不要接打电话。
以上种种,为什么不能做,皆因为会影响他人。
“4、不在公众的场所播放有声音的东西。很多人觉得别人太“敏感”,其实是自己太“粗暴”。有很多人有很强的“分享”欲望,在飞机上、火车上、银行里,甚至道路上,旁若无人地播放分贝明显会影响到别人的音频和视频。他们不仅认识不到这个行为是在干扰和影响别人,反而会为此感觉到骄傲,觉得这是一种有能力、有本事的行为。殊不知,这种行为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粗俗。
“5、不要插队、闯红灯、抢电梯、摔门。有一次,在飞机的廊桥上,大家排队上飞机,一位衣着时髦的20岁左右的小伙子,连挤带扛地插队,甚至把一位老人家都快挤倒了。我想了很久,他究竟在抢什么,飞机的座位是固定的,已经要进入机舱,也不存在上不去的可能,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先放置行李了。但是,这值得他去插队吗?
我觉得,很多人什么都抢,已经成为“无意识”的行为了。我甚至看到过,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过马路,一边教导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边在闯红灯,更为夸张的是,在走到路中间的时候,绿灯才亮,她就说,“喏,你看,这就是绿灯行”。
“6、不在众人面前说悄悄话。也许没说什么不好的内容,但偷偷说话的行为举止难免会让别人产生背后议论的误会。而且,我相信任何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听到一个陌生人的情感、生活细节,都会感到尴尬的。
“7、见面会谈时尽量不要看手机、打游戏、打电话。现在很多孩子出门做客,不管对方如何友好,总是一脸冷漠地沉浸在手机游戏上,这没有大声喧哗那么显得没有家教,但对人的伤害也是很大的。如果有实在要接的电话,最好跟对方说对不起,离席到走道等地去接听。当然,故意要当着别人打电话高谈阔论的除外。比如说,有人就在公交车上大声地打我正打的往你那奔呢!
“8、最好不要抖腿,那非常令人心烦意乱。关于抖腿的习惯,已经有很多的吐槽了。一个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哪怕是下意识的行为,都是一个不成熟的表现。其实,就像长途航班上不可以抽烟一样,没有什么是不能抑制的,关键是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多强。
*
清洁得体的自我形象
“9、告诉孩子们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哈欠和拭眼屎要避人,不当众剔牙,抠鼻屎,化妆。这些行为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要在恰当的地方去做。我们经常说,文明的程度,其中就包含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你自己不保护自己的隐私,其实就是在侵犯别人的隐私。
“10、饭后要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及清洁。意大利曾经为是否在食物中加蒜,进行过全民的讨论。一些人认为这是意大利美食的传统,不能改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已经成为公共空间的一大困扰,必须改变。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当你觉得这种行为会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的时候,你自然就会主动去改变了。
“11、头发干净,衣物干净整洁。网上有个调皮的说法,说对某人无感,不在乎在他面前的形象——“你都不值得我洗头发”。如果你和孩子是在乎自我形象的,头发在油腻前洗净,衣物干净整洁,会给自己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分。我女儿有一个大乐趣是收拾自己的房间,她说,整整齐齐的感觉谁都爱。干净整齐比时髦的发型,昂贵的当季服装更让自己的形象加分,道理便是如此。
“12、服饰要尊重场合,尊重情形。我们经常在名山大川看见不畏艰险,穿高跟鞋登山的女子,美艳则美艳,但总在心里升起一股“乡巴佬”没有见过世面的感叹;我们也看见一些女童在登山野足的时候也穿着公主裙,那是显然不懂真正的公主是怎么样的,建议看一本书《千万不要当公主》;在正式的场合,如孩子的毕业礼,婚礼、party、茶席上,会看见有人穿运动服,甚至热裤,让主人家觉得不受尊重,自己也会发现“我不属于这里”。
我经常听见一些父母称自己的孩子为小公主小王子,也常常一掷千金为孩子购买衣服,但我觉得,在昂贵的服饰和得体的服饰之间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后者,而后者并不意味着昂贵。如果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能够尊重各种场合的衣服还是应该有的。举小孩为例,有适合活动的日常服装、有运动装,有正装,尤其是款式经典的小黑皮鞋——这会令孩子显得非常得体。
经济不允许,只准备日常服装、运动装即可,中国的小孩子需要穿正装的场合不多,实在需要了再购置也不迟。但一定要干净整洁。
“13、另外一个让孩子显得得体的方式是尽量让孩子穿合身的衣服。老人家都喜欢给孩子买大两三个号的衣服,学校的校服也是出于节约的原因让孩子们穿得松松垮垮。服装会影响人的心情和举止,我们常常在松松垮垮的服装里面看见孩子们叛逆的神情,有些匪气的举止,源于他们不被尊重。
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儿童穿合身的衣服。这对于孩子的精神健康,和我们国民的风貌非常有关系。
“14、不要让女童穿得性感暴露,如果是上电视节目需要,那这节目不上也罢。我实在不明白,有很多机构,甚至是家长,以把孩子成人化为噱头,为荣耀,为乐趣。比如,让未成年的女童,打扮的性感妖娆,化着浓妆,跳着艳舞,进行公众的表演。
这种行为我认为已经不仅仅是风俗习惯的问题,而应该是触及法律的行为了。作为家长,一定要有保护孩子的意识,要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到,不要为一些暂时的名利所诱惑。
“15、如果有可能,不要出现大面积的卡通符号(无论是喜羊羊还是hellokitty、蜘蛛侠),不要太追流行,尤其是装饰繁复夸张的服饰。得体整洁才会衬托孩子的精神气质,卡通形象和流行会使孩子轻易崇拜偶像丧失自我。偶一为之,未尝不可,但不要太为之着迷。
*
落落大方,与人为善
“16、打招呼不太大声也不太小声,眼神有交流,有微笑。这条的重点是对方收到了你的招呼,不管是用肢体语言,还是微笑,还是眼神。现在很多学校训练孩子问候他人,鞠躬、大声喊早上好都很明显,但小朋友表情麻木冷漠,显然是没有走心的。
“17、接受帮助说谢谢,且是真诚的。谢谢要在对方心理预期的时间内说出来,大约是三秒钟。谢谢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最好具体到谢谢某人,谢谢某事。
“18、别人在夹菜,不要转转盘,学会照顾体恤他人。孩子做一些不花钱的小事,会让他显得很高贵。吃饭的时候,看到别人正在夹菜,不要自己去转动转盘。开门的时候,扶住门让别人先走,关门的时候轻手轻脚,让门自然滑回原位。
“19、乘坐电梯时候,看见有人奔跑过来为对方按开门键等等他。如果站在电梯按键附近,乐意为别人按楼层键;拿着大件物品的人出电梯时,为对方按开门键,等对方安全离开再按关门键。留出正对电梯门口的位置为后来者。
“20、乘坐扶手电梯的时候,靠右扶稳,留出左边的位置给别人。让孩子体会到,如果自己有急事而前面有人阻挡的心情。给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有时候,在机场的电梯上,我看到西装革履的两个男性,占据了整个的通道,在高谈阔论地谈生意。我就会想,他们公司做的产品,一定是不会考量到顾客的感受的吧。
“21、乘坐大巴地铁甚至上洗手间,尽量自己往里走,把入口处方便的位置留给后来者。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会让包括你的孩子在内的所有人觉得世界很美好。
有很多时候,看似吃亏的行为,其实没吃什么亏,看似占便宜的地方,也没占什么便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些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愉悦的事情呢?
“22、对别人新买的衣服物品、第一次到别人家里的时候,要恰当的赞美,忌讳当着主人的面负面评论。第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最忌讳的就是当着主人的面评论:“你家好小哦!”、“都没有电梯!”……这样的话会让主人十分尴尬。
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孩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因为孩子缺乏基本的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宽容的心态。对于一个孩子,学会宽容的能力,往往要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同的,如果只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那么,你就会收获很多的敌意。反之,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欣赏别人的不同,那么,你收获的将是友谊和帮助。
那么,进入别人家,我们就只能说假话了吗?当然不是,哪有一个一无是处的家,学会去发现别人家的优点,并恰当地赞美:“你家有很多书哦”或者“我喜欢你家窗帘的图案”或是“你家的花很漂亮!”,都是适当的赞美。
“23、分清主角配角,不要喧宾夺主。婚礼上经常会发生伴娘比新娘还美艳动人引人注目的尴尬事,撇开砸场子的情况,很多人的喧宾夺主是无心之举。我最听不得有些家长要培养自己的女儿当公主,要高贵,要当女王,要做领袖,要霸气。这些孩子在公共的活动中经常垄断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其他孩子晾到一边去。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并没有对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而当不了女王和领袖。
我喜欢一篇文章《我就是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保持自己的实力,愿意让机会给别人展现,胜利者有胜利者的风度,失败者有失败者的风度,这才是有修养有内涵的表现。
“24、不要当传递坏消息的那个人。某某家离婚了,某某人开车撞了墙了,某某小朋友数学考了个零分……这些坏消息都很刺激,但让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做坏消息的传递者,尤其不要做“让当事人第一次得知消息”的那个人。
为什么?没有人会喜欢带坏消息来的人,而且是总是带坏消息来的人。尽管这些坏消息都是真的。而一个总是中科医院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jiagangzx.com/zjgjj/8280.html